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諠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的内心有掉举的烦恼,先看他的意掉,意业掉举,他的内心当中为掉所动,他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经常为掉举的烦恼所扰动,所以他内心当中经常是心不寂静的,他就经常向外攀缘、经常是散散乱乱。心不寂静,我们一个人总是有些人事的因缘,这件事情可以谅解;但是比较严重的是下一句话,不乐寂静,更可怕的是他的内心当中根本不好乐寂静,也就是说他对于内心这种掉举的相貌根本不想去改过,他也不知道这是过失相,不想改过当然不可能改变,就是他的意业经常是保持散乱的,而且他也认为这个散乱心是一种功德相,这个是他快乐的唯一根源,这表示他的意掉。
再看他的口掉,「高声嬉戏,諠哗纷聒」:他经常高声讲话很大声,而且经常以高声来嬉戏,来做一些游戏;諠哗就是大声刺耳的音声,这个声音也特别的尖锐刺耳;纷聒就是杂乱无章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杂乱无章的、东讲西讲。这个是口掉。再看身掉,「轻躁腾跃,望他欢笑」,轻躁就是这个人轻浮躁动,而且身体经常是跳来跳去的。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博取他人的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个就犯到重的突吉罗罪,也就会去伤害到你菩萨的戒体。
壬二、明非染违犯
若忘念起,非染违犯。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在特殊的因缘之下,他只是一时的忘失正念,他并不是以掉举来当做他的习性,一时的忘失正念,这样子是非染违犯,虽然是犯到这条戒,但是轻的突吉罗罪,一时的忘失正念。
掉举在《佛遗教经》,蕅益大师解释《佛遗教经》把它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属于世间的修学法要,就是你要成就世间的功德,在《遗教经》当中提出两个,一个是布施、一个是持戒,透过布施、持戒而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叫世间修学法要;第二段判做出世间的修习法要,如果你生命的规划是要寻求出世的解脱,这当中就有所谓的七科、七段,就是少欲、知足、远离、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刚开始你想要修出世的功德:要少欲知足;然后就是远离,远离很重要了,远离的意思就是远离愦闹,好乐寂静。
远离愦闹在《遗教经》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要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