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写的是人气颇高的电影《芙蓉镇》,再加上文中辛辣的语言,很快就成了评论文章中的爆款。
另外就是,许非这个作者,在读者们心目中已经算是个老喷子了。
此人极其神秘,最擅口诛笔伐,每过几年才会有一篇文章问世,每次发文都是骂人,骂人的手法也都千变万化,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无法反驳。
“你们说这个许非究竟是谁啊?”
“这么犀利的文笔,又对电影有着这么深刻的见的,不可能是无名之辈啊。”
“会不会是全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会长钟惦斐啊?”
“疯了吧,人家什么身份?”
“身份高才不方便用本名吧。”
“我看不像。”
“我倒是在想,上次这个许非帮《红高粱》骂仗,这次是帮《芙蓉镇》骂仗,会不会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江弦啊?”
“不可能吧,江弦可是文明人儿。”
《中国电影时报》,报社。
“什么?加印了多少份?”
“加印80万份!”编辑老徐激动的另一名编辑说道。
“哟,是不是因为那篇《何罪之有》火了?”
“肯定是啊!这回咱们发行量可破纪录了!”
“太好了、太好了!”
编辑们听说发行量破了记录,倍感振奋的同时,一些个同志又有些担忧:
“老徐,这文章写的粗俗不堪,咱们就这么发表出去,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吧?”
“是啊,要是出了什么事儿,我们可担待不起。”
“怕什么?”
老徐一脸镇定,“骂的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词儿,就让他们骂呗,越骂关注度越高,咱们的报纸越有人看。”
“哎哎哎,那个‘谎狗’回击了!”
“‘谎狗’?谁是‘谎狗’?”
“那个朱大可呗。”
一名编辑扯过一份《东方早报》,那名朱大可刚刚发表一篇新文,痛斥许非毫无操守,侮辱人格,用语已经超出了艺术讨论应有的范畴。
结果又没几天,一向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许非又祭出一篇喷文。
“诸位看官且看,近日文坛忽现奇观:某位以独到见解自诩的评论家,竟在月旦场上演起鬣狗逐腐的滑稽戏码。”
“其行文如饥不择食的蚊蚋,但凡见些微热度便俯冲而下,倒叫人想起《庄子》中‘鸱得腐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