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要不然我们安排张潮反向坐火车回旧金山吧,一路走一路签。”
“老板,《大医》第二部现在就可以加印了!”
……
发出最后一条短信的时候,大卫·米勒看到张潮已经站在台上,和台下的记者言笑晏晏,态度松弛地介绍着《大医》第二部的内容:
“在第二部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人公的成长。他们不再是刚进医学院的青年了,他们会更深入地参与到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去……”
“在那时的中国,医生也是一种前途无量的职业,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既是不堪一击的,人又是坚不可摧的……”
“无论复杂的人性如何交织成历史最终的走向,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证明了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在时间洪流当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为什么选择医生?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似乎刚刚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形,从未出现过。
大卫·米勒困惑地问身边的苏珊道:“对不起我没注意到——张潮刚刚说了什么?”
苏珊捂嘴一乐,答道:“张潮就对记者们说了一句‘《大医》是一部展现中国人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然后他们就围着张潮问《大医》了。”
大卫·米勒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张潮这句话的用意——之前的场面多少让记者们有些下不来台,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张潮虽然会洗脱“种族歧视者”的指控,但是记者的报道不会太热情,可能用几十一百词的短讯糊弄过去。
张潮主动把《大医》作为抛出来,而且特意往“美国主旋律”方向靠拢,这样就给了记者一个报道他的“抓手”,大家可以从《大医》入手“盛赞”张潮,前面那些被单方面碾压的环节就能“技术性处理”。
这么一来,既洗脱了指控,还给了记者台阶下,又宣传了即将发布的新书——一石三鸟。
大卫·米勒顾不得感叹,连忙又给报社老板发去信息:
“刚刚我说的加印数可能不够,最好再追加……”
等张潮和记者们对《大医》第二部的交流告一段落,有眼尖的终于又注意到了站在大卫·米勒、苏珊等人身边的印度裔面孔年轻人,于是问道:“这位是……?”
张潮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个人物,连忙道:“还是请他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说罢,就把位置让给对方。
印度裔年轻人没想到会突然被张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