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包容’,也从没有想过被你们‘认可’或者‘接纳’。
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读者的,无论是中国读者、美国读者,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的读者,喜欢我的作品,那都是我的荣幸。
除此之外的评价,不足为道。”
《纽约客》的记者颓然坐回了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着眼前的笔记本,今天这报道可咋写?
总不能写这么多记者从四面八方来了,然后被张潮用各种“大义”糊了一脸吧?
《纽约时报》的记者琢磨了一下,决定迂回一下,问一个缓和点的问题过渡:“我们知道,这次旅程你已经和两位作家对谈过,请问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这才是记者会应该有的态度嘛——张潮用轻松的语调答道:“斯蒂芬·金先生充满智慧,让我懂得怎么才能把书卖得更多些……”
现场响起了一阵轻笑,气氛终于没有那么凝重了。为了今天的采访,大家都看了昨晚播出的“东方快车的谈话”第一集,所以一下就想起了斯蒂芬·金说要让读者多活几年的梗。
紧接着张潮道:“黎翊云女士和我一样来自燕大,她很优秀。我们的共同语言虽然并不多,但所幸最后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至于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今晚的节目。”
这一下又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共同语言不多”——意思是就是分歧更多,交锋激烈?看过张潮今天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众人都有点不敢相信黎翊云能和张潮对线。
不过一切都要等今晚第二集播出以后才知道。
由于记者会并不是现场直播,所以在一旁的大卫·米勒,一边密切观察“场上局势”,一边不断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发信息:
“记者太多了,我怕张潮会应付不来。放心,我会随时打断来保护我们的人!”
“问题十分尖锐,张潮的态度似乎太生硬了,恐怕今明两天的舆论会对他不利……”
“这群记者就是混蛋,老板,我们在纽约的新书发布会可能要取消了。”
“等等,事情好像还没有那么糟糕。”
“张潮挽回了局势——不,应该说他始终就没有处于下风。”
“老板,张潮一个人在拷打所有记者,我要不要提醒他控制一下,不要破坏了和媒体的关系……”
“老板,纽约的新书发布会我建议换个地方,麦迪逊花园广场怎么样?”
“不,只在纽约举办发布是不够的,波士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