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他听人说起有大乘佛法弘法的因缘。
什么样的因缘呢?或者是论议,或者是决择。论议是就着义理的论辩,比如说这个法师在开显业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乃至于真如佛性的道理,对于世间的真理有种种详细的论辩,叫做论议。
决择是就着事相的修学,所修学的法门有净土宗的法门、有禅宗的法门,对于所修学的法门来决择是非。什么样的因缘对这个法门是增上的,什么样的因缘对这个修学法门是有障碍的,对于事相的通塞加以决择。总之,这个菩萨他听人说起有人在弘传大乘佛法的理论跟他所修学的方法。
这个菩萨依止憍慢心,他的内心本来是依止菩提心,但是他在这个因缘当中憍慢心出来活动了,把菩提心给障碍了,就是他的菩提心为憍慢心所制服。憍慢心它的相貌就是「恃己于他,高举为性」,恃己于他,换句话说一个人会产生憍慢,这个人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有功德的人,在多生多劫的生命当中积集了一些善业的资粮。
这种憍慢的因缘在佛法当中提出有四种因缘:第一个、就是他种性高贵,他这个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或者是有很高的学历,所以他这个人特别的高贵,他就憍慢;第二个、他是聪明有智,这个人他的悟性特别高,别人在听闻的时候要听好几次,他一听以后就懂,懂了以后他就永远不会忘掉,他有这样的一种聪明有智;第三个、年纪长老,这个人出家很久了,戒腊很高了,长时间在佛法当中修习很久了,也累积很多的经验;第四个、福德广大,有很大的福报,受到很多人的恭敬供养。
他因为内心当中有这四种的功德,就把他学习佛法这种好乐佛法的心情给遮蔽了,就起憍慢心。因为憍慢的缘故,就怀着嫌恨心跟恚恼心,嫌弃这个说法的法师,看不起这个法师,这个法师可能是种性卑劣、或者是戒腊很低、或者等等不足的因缘。所以他就怀着嫌弃的心情、看不起的心情,或者怀着恚恼的心情,就产生瞋恚心,而不往听法,这样子就犯了菩萨戒,就是染违犯。因为这整个因缘当中有烦恼的活动,有憍慢心跟嫌弃心、瞋恼心的活动,就会染污我们菩萨的戒体。
癸二、不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
他不往听法不是憍慢心,也不是瞋恚心、嫌弃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可能最近比较忙、事情比较多,一时懒惰懈怠所遮蔽了他一种求法的心,而不往听法,这样子也是有犯,但是他在整个犯的因缘当中并没有这种粗重的烦恼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