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与会的大众有很多都是因为在常不轻菩萨那个因缘之下而得度:有些人生天了,生完天以后来到人间,遇到《法华经》;有些人到三恶道了,三恶道罪业受完以后,又遇到《法华经》。
所以这一段经文,智者大师在批注的时候特别强调说: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候会给众生一些暂时的痛苦,但是菩萨着眼点在给众生究竟的安乐。就是说这个众生明明要造五无间地狱的罪业了,这菩萨你看得很清楚、别无选择,任何方法不能改变他,虽然断绝他的生命是给他暂时的痛苦,但是却因为这样带给他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一点上,在声闻戒法就是有些不共的地方。
也就是说,因为声闻人对生命的规划跟菩萨对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所以他们自然就采取不同的行动。这个地方是讲到杀生不共的戒相。
癸二、不与取
子一、废黜其位
不与取的意思就是主人没有给与,而我们方便夺取,主人不给与而方便夺取叫不与取。不与取的戒相有三条,先看子一、废黜其位。好,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现在是看盗戒的境缘现前,菩萨见到有增上,增上指的是地位尊贵的国王;或者是增上宰官,握有权力的这些辅相大臣,辅相大臣就增上宰官。不管是国王、或者是大臣,他的内心是一种上品的暴恶,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无惭无愧、烦恼炽盛。「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这种国王跟大臣当然握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们却对有情专行逼恼,专行逼恼就是说他滥用职权来逼迫恼害众生,换句话说,众生在国王跟大臣的统治之下,受到很多很多身心的痛苦,这个是讲到少分现行盗戒的境缘现前。
我们看菩萨对这件事情他会生起什么样的思惟?「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菩萨见已,这个地方的见已应该也包括了一种思惟,也就是说菩萨作一些智能的因缘观,他知道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使令大臣跟国王改变、悔过,所以菩萨起怜愍心。怜愍心包括两种:第一个、他对国王、大臣的怜愍,国王、大臣造的罪业;第二个、他对于被逼恼的众生也生怜愍。
所以他生起要利益安乐众生意乐的一种动机。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内心的思惟,以下看他采取的行动。「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菩萨随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