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惭愧心,不能够以高慢心、或者做功德之想。
也就是说菩萨深自惭愧,因为他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度化他了,他根本就别无选择,这个人马上就要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了,以惭愧心来断绝他的生命。这个是讲到菩萨对于这样一种杀生境缘现前以后,他内心的思惟跟他所采取的行动。看看他造了这件事情以后,他有什么果报:
子三、明无过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由于前面的因缘,这个菩萨以惭愧心、怜悯心来断绝众生的生命,因为他内心依止的是清净的意乐,所以他没有过失,因为他这个地方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所以他不但是没有过失,反而是增长了菩提心。
这个地方我们也简单的作一个说明。从这一条戒我们可以看出声闻戒法跟菩萨戒法对整个生命的态度是不同的:声闻戒法基本上的根本在出离心,所以他的内心是安住在无诤三昧,无诤,他要求对众生不损恼,但是他不主动积极的去帮助众生,也就是说他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菩萨的精神是菩提心,所以他的整个生命是为诸众生不请友,他是主动的观察因缘去摄受众生。
比如说《法华经》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的一件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常不轻菩萨,他好乐礼拜、礼敬十方诸佛,但是他礼拜不是在佛堂礼拜,他跑到都市人群众多的地方,他看到众生就拜下去,拜下去他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打妄想的心中,他的本性就是佛性,把大乘不二法门、真妄不二的法门开展出来。这当中有些人的反应就非常的欢喜,感到常不轻菩萨善巧方便,透过礼拜让众生能够回光返照自己的佛性,对常不轻菩萨生感恩心,得到受用。但是有些众生对于这样的举动起瞋心,他说「我不必你这样子虚妄的授记」,甚至于有些人瞋心太厉害,就拿棒子、拿石头打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被打了以后就跑,跑的时候还回过头来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这样子的因缘就产生两个情况:有些人赞叹常不轻菩萨,生天了;有些人毁谤伤害常不轻菩萨,因为这个的罪业到三恶道去了。但是诸位要知道顺逆皆方便,在三界流转当中,佛法不怕恶因缘,就怕你跟三宝完全没有缘,因为恶因缘也是缘,恶因缘这个缘是先受痛苦的果报,但是他能够得到得度的因缘。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佛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