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诸多非议。
内阁次辅大臣胡宗宪兼领的吏部,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都对高拱表达了强烈不满。
质疑高拱的行为,是在对张居正内阁时部分制度的破坏,高拱却丝毫不在乎。
尤其是部分正直朝臣参劾高拱的奏疏,送到玉熙宫,如泥牛入海,都“淹了”时,高拱就更不在乎了。
为了应对朝臣们,高拱捡了几个从豪绅、富户那弄来钱粮往自己兜里揣的官吏杀了,给文武百官弄了个体面,就算完事了。
再不体面,作为内阁首辅大臣,就要帮群臣体面了。
吏部不在掌中,户部可是在的,哪个衙署不要钱开支?
所以,大明朝中无数豪绅、富户为之消失,钱粮先收聚朝廷,再散于民间。
有着元辅的撑腰,勒令治下豪绅、富户退还那些被坑骗百姓的钱财,赢得民心的事,知府、知县做的更是毫无心理压力。
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切实好处的百姓们,在闲谈时,不时提及县太爷、父母官,那是个个夸不绝口。
全然不知是豪绅、富户在负重前行。
而从豪绅、富户们那里得到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几十年的地方衙门两班衙役,睡不睡觉都觉得没什么,生怕有什么火,有什么东西影响了百姓们的收成,影响了县太爷的政绩,巡逻在乡野中。
听到百姓们发自内心的夸赞,连忙就让人回去报给县太爷,这一句句的好官,可都是县太爷进步路上的阶石。
官与民尽开颜。
草场一角。
“听说县衙在招人呢,等粮食换了钱,你要不要去试试?”
“给钱吗?管饭吗?”
“管饭,给的钱还多呢,干一天,给二十个大子。”
“这么多?干什么活?”
“挖沟渠、盖社学、修大路!”
“这都是好事啊,那些扒皮喝血的官老爷能有这么好心?”
“那是以前的官老爷,现在的官老爷哪个不好?你之前买王大户家的地,不是县太爷主持公道,逼着王大户退钱给你的?要不是县太爷,你的钱,姥姥!”
“这倒是,要是现在的县太爷招人干活,那肯定是真的,试试就试试。”
“唉,听说为了修大路,邻村的张家村要搬走一半的人,县里给了每家每户五十两银子,有这些钱,起个大楼都够了,县里还说会盖新房,等盖好了,那些搬走的人能不要一分钱住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