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华容。
在这秋收之时,忙碌了一年,终见丰收的百姓,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家家户户都打了草场,粮食在日晒月照之下,逐渐干燥,一些早熟的谷壳,时不时发出响动,将其中的谷粒崩了出去。
闻着细微之声,老农顿时露出笑容,再过几日,就能将之拿来换钱了,一家人的吃喝,就指着这些收成了。
丰年稔岁,如果不挥霍,不遇天灾人祸,是个人人不愁吃喝的光景。
但入了夜,草场的看守还是要有的,家中的青壮、老汉儿,就睡在这里。
即便有点清风,但在这炎炎夏日,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草场总是相邻的,也都是旧相识,睡不着的人们,手里扇动着蒲扇,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着天,说着笑。
其中谈论最多的,便是朝廷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事,虽然国策还没有推行到这,但影响却早就到了。
田是民之本。
府里、县里,那些豪绅、富户在大肆卖田,开始时还骗了不少人,但随着国策宣扬开来,意识到被骗了百姓,纷纷要退田还地。
豪绅、富户绝对是不愿的,仗着家中的恶奴、恶仆,对被骗百姓是又打又骂。
胳膊拗不过大腿,被骗的倾家荡产的百姓,拗不过豪绅、富户,同样,豪绅、富户也拗不过官府、衙门。
嘉靖四十年、嘉靖四十一年,长达一年半的清洗,大明朝的中央、地方官吏,即便没有换过个遍,但也差不多了。
有升官的,有罢官的,有调任的,也有流放的,最多的,是被杀的。
在整个朝廷体系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府县基层的官吏,几乎被新选入士的人给替换。
这些没经历过官场大染缸浸染的新官、新吏,对官场潜规则还不太了解,为民做主的热血也还没有凉。
上任的“三把火”,烧的两京一十三省的豪绅、富户苦不堪言。
受到现在朝廷用人,能者上,庸者下,破格提拔渐成常态的影响,大批新官吏对于往怀中搂钱的想法大减。
转而对“进步”有着无限的渴望,有甚者,干脆将治下的豪绅、富户之家当成了钱袋子,随意提取。
然后,拿豪绅、富户的钱,去为民做事,增加政绩,等待提拔。
至于说豪绅、富户愿不愿意,那不重要,在大明朝这片土地上,没有能够抗衡权力的事物。
如果有,只能是权力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