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下只会被认为是一种逃避。
握手,又显得自己心虚,仿佛认同了张潮对他的批评——虽然还不知道「政治男公关」这个比喻的来龙去脉,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关键是记者们的镜头机位也对自己不利——自己几乎是正面面对镜头,而张潮则背对或者侧对镜头,身高又高过自己一截,拍出来的照片肯定是张潮居高临下笼罩着自己。
不过石原不愧是经验丰富、老奸巨猾的政客,他侧过身,并没有直接拒绝张潮,而是为张潮让出了身旁的位置,并且做出手势,表明希望张潮站到他的身边来合影。
这样既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又把难题丢给了张潮。张潮要是走过来站在一起,就是标准的后辈觐见前辈礼数;如果张潮甩手离开,那等于把舆论压力接过来了。
张潮则面不改色,直接转身面向记者,把石原完全挡在身后,对着记者用英语说道:“我和石原知事之间的矛盾,源于文学,却不止于文学。
不过相信大家现在有很多话想要问他,那我就不浪费大家宝贵的提问机会了。”说罢,闪身到一旁,也不离开。
现场的日本记者都被震住了。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日本人说英国话!”形容的就是日式英语的可怕口音。
日本人作为“耻感文化”的代表性民族,形成了一种一方面怕口音问题被人嘲笑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另一方面对发音纯正、表述流利的东亚面孔说英语者心存畏惧的扭曲心理。
张潮的英语口音是许蕊雅训练出来的,又在美国久经考验,即使有些瑕疵,又岂是这些只会“哑巴英语”的日本记者所能轻视的?
所以一时间竟然冷场下来,大家都用敬畏、惊疑的目光看着张潮,似乎这时候才突然想起来眼前的中国年轻人,不止在他的祖国享有盛名,还是美国文化界的宠儿。
尤其是“Me Too!”运动在美国方兴未艾,张潮的头像时不时还出现在街头的大旗、海报上。
直到张潮“咳嗽”了一声,记者们才反应过来,准备继续追问石原。
张潮身边的石原额头青筋直跳,恨不得掉头就走。但现在一走,他就真成了怯战的“懦夫”了,那自己的“男子汉形象”不真成了“男公关表演”了吗?
面对挑战,石原并没有热血上头,而是狡猾地道:“今天活动的主角不是我,而是所有的年轻作家们。
我不希望明天的新闻里,只能看到我这张老脸啊!所以拜托大家了,我今天不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