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的助推剂,所以经常让人忽略他也是个“刺头”。
就像这次出版《原乡》,角川书店本来态度谨慎,毕竟这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并且题材与日本人的日常也相距甚远。
但自从张潮拒绝马悦然在国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后,角川书店和集英社的热情都高涨起来;等他与帕慕克的嘴仗一打,两家出版社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诚意。
日本的图书市场可能很排外,但绝对不排美;相反,在美国市场受追捧的,在日本几乎一定畅销。例如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系列,日本几乎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
两家出版社都是看准了《原乡》在美国一定能登上销量排行榜的前列,甚至引发轰动,才抢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角川书店凭借在出版方面与张潮的长期合作取得了先手。
张潮对角川历彦道:“现在《原乡》的销售在日本还没有一个好的抓手,只靠美国市场的畅销是不够的,我希望能在《原乡》正式发售前,让日本的读者能意识到这本的价值。”
这番话说得角川历彦迷茫了——《原乡》在日本的销售不就是靠美国畅销的热度炒作一波卖掉首印吗?
难道日本人还会对中国人的移民历史和移民心态感兴趣?天方夜谭!
不过他还是表现出了对张潮的尊重,询问道:“抓手?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吗?”
张潮奇怪地道:“刚刚你不是介绍了吗?”
角川历彦懵圈了:“纳尼?有吗?”随即就反应了过来:“你说……石原?他,他能和《原乡》有什么关系?”
张潮笑了,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
石原的形象恰似日本战后矛盾的缩影——既渴望摆脱“战败国”标签,又无力直面历史罪责;既推崇西方现代化,又沉迷“大和民族优越论”。
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争,本质是日本在历史反思、国家定位与文化认同上的撕裂。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角川历彦的问题,而是问道:“「世界文学里的东京」是在三天后举行吗?”
角川历彦有些意外,他以为无法与石原碰上,张潮会对这场活动兴趣索然,但听意思似乎他仍然想参加?于是小心翼翼地道:“是的,活动时间是在三天后,在银座举行。”
张潮道:“我的作品从来没有写过东京,就这么出现,会不会太突兀?”
角川历彦连忙道:“这本来就是文化厅联络世界年轻作家的一个活动,未必需要在作品里写过东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