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匿名人士委婉表示:“文学交流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但核心团队必须代表中国文学的未来方向。”
(本文作者孙良一,系京都大学访问学者,曾参与《日本现代文学产业研究》课题)】
……
“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张潮站在第七届「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讲台上,对台下年龄普遍比他大了好几岁的“学弟”“学妹”们说道。
这篇文章的出现其实并没有出乎张潮的意料之外。毕竟作协开会有近二十号人参与,参会者各自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又不是什么机密大事,所以被记者曝光也不奇怪。
不过其中的内容却颇有点可商榷之处,所以张潮特地拿到课堂上讨论。
“……我想问下,你没有入选代表团这件事,是真的吗?”马天牧举手问道。她是第三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得主,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马小淘”。
张潮坦然道:“我确实没有在代表团的预选名单里,估计最后也不会进入其中。这次代表团确实主要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入围提名者中筛选。
我既然拒绝了这个奖的提名,当然会坚持到底,所以就不厚着脸皮忝列其中。”
这个答案引起了现场一阵小小的骚动,张潮没有进入访日青年作家名单,着实出乎现场所有人的预料——没有张潮的话,恐怕只能叫“青年作家团”吧?
不过这个消息都经过张潮本人的证实了,应该就是最终答案了。
张潮也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多做解释,继续道:“把我没有参加这件事抛开——这篇文章说这次的青年作家访日代表团是‘遣日使’,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文学体系和产业经验,促进国内文学的进步、发展,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教室里陷入一阵沉默。
这一届「高研班」很多是20多岁、30出头的青年作家,甚至被戏称为「新理念作文大赛班」,大家城府虽然还没有那么深,但这篇文章的结尾明显是在褒贬张潮,因此在不清楚张潮的态度前,都不好意思表态。
鲁院教室里悬挂的老式吊扇发出细微嗡鸣,八月燥热的空气裹挟着新鲜的油墨味在几十个青年作家之间流转。
“我先说吧。”西北诗人单永珍突然起身。他在这一届「高研班」里算年纪比较大的一位了,已近40岁,面容棱角分明,皮肤黝黑,显得格外朴实、坚毅。
单永珍的口音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听明白还是没有问题的:“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