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书写新章”的勇气;但也不乏“路径迷失”的怅惘……
如果关注过近期厦大出版的《鹭岛潮声——张潮厦大访学纪实》,就明白张潮在文学的学术领域始终关注的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问题,他甚至不认为目前的中国有普遍的、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文学”。
而这篇「文学宣言」则把他的“野心”暴露得更加彻底——张潮心目中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是要超越现有理论叙事的框架,找出那根从中国当代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文学筋脉。
这是将这种“野心”在这么一个定位“学生作文比赛”的场合展现出来,是否太过于草率了?
现场的学生们则都陷入了沉默当中。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知道张潮在黑板上写文章的事情后,都懊悔不已——自己明明想到了,却为什么不敢去做?
几年前张潮也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的时候,面对“茅盾文学奖得主”阿莱的现场考核,敢于直接上黑板写下一首诗歌的事迹,早就在文艺青年群体里传遍了。
大部分都在羡慕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成为阿莱的忘年交,同时奠定了在文坛的人脉基础。
可轮到自己,怎么就不敢站到黑板前去呢?
如果昨天比赛的时候,能够在黑板前风采飞扬一番,然后拍拍身上的粉笔灰,说一声:“我写完了!”然后是洒然离去……
那么即使成不了张潮第二,想必也能给自己铺一条“金光大道”吧?
记者忍不住了,开始采访王安亿,第一个问题就问道:“张潮的这篇文章,真的是临时起意写的吗?”
王安亿温和一笑,答道:“文章也许酝酿已久,但是契机确实是昨天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作。不过也不能怪大家,张潮同学的思路一直是天马行空的。
我也在复赛快开始的时候,才知道他要这么出题的。”
这话落在不少同学耳朵里,就像前几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记者又接着追问道:“这篇文章好像是在控诉什么,又好像是在希冀什么——但无论哪种,都与中国文学的过去与现状密切相关。
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和上海作协主席,您能说说看你的理解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纷纷竖起了耳朵认真听。
王安亿的笑容依旧温和,她从容地对记者道:“张潮在文学上一直有股非常执着的信念,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