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一直是网络文学的一大问题……”
张潮不耐烦了,说道:“你的意思是现在走传统路线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红’咯?一落地叼着钢笔,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行当,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识的都不会这么认为吧?麻烦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先用脑子过滤一遍,不然我只能认为今天现场来的记者都‘良莠不齐’了。”
被张潮怼了一顿的记者满脸通红,只能嘟囔着道:“这也是《上海文学》上说的嘛……”
张潮随口就接过来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铅字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齐’!”
但是这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仍然有记者问道:“「网络文学」诞生还不到10年,现在就给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头衔给它,是不是太着急了?
可不可以再等几年,等到「网络文学」更成熟一些?比如……”
张潮笑问道:“比如再过几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记者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潮道:“多年前,茅盾先生在《月报》改革宣言中强调‘文学应映照时代眉目’。而今天这个眉目正被230万网络创作者勾勒。
文学界不能总在事后追认吧?「茅盾文学新人奖」作为国家级奖项,有责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建立前瞻性的价值锚点。
1936年,「白话文运动」才过了不到17年,中国的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上海的良友图书公司就编选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前为白话文运动完成历史归档。
这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者有胡适、茅盾、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我们都没有开始编书呢,只是颁个奖而已,怎么就‘太着急’了?
堂堂作协,总不能连个民国的私营图书公司的气魄都不如吧?”
记者们一边用笔速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还能从什么角度质疑张潮,最后终于憋出来一个:“如果「网络文学」因为「茅盾文学奖」这个金字招牌而广受关注,大家都去看网络,势必冲击到实体阅读。
但我们知道,现在文学的中坚力量仍然在实体。你自己,也主要是一个实体书作家。你怎么看待这种冲击呢?”
其他记者闻言都精神一振,心想这个角度比较新鲜——人的阅读时间与读物消费都是有限的,给了网络文学的多了,那给实体文学的就少了,这肯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