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光刻胶之前,还得上一遍衬底,以加强光刻胶的附着。
硅片缓缓停止旋转,此时,工件台再次开始对硅片进行加热,这是在固化光刻胶。
固化完成后,马娟开始按动电钮,调整工件台,将硅片置于光学系统下的合适位置。
虽然高振东要求东北光学所的同志搞的是160mm直径的投影范围,不过考虑到拉晶的成品率,以及光学系统的最大畸变出现在最边缘的原因,现在还是将硅片的规格定在了130mm,也就是大概5英寸的样子,不过这是我们的原生工艺,自然就不会用英寸作为硅晶圆的计量单位。
作为最早最原始的光刻机,高振东使用的却并不是最原始的接触式光刻,这种方式硅片和掩模直接接触,分辨率比接近式要高。
但接触式光刻,硅片上的光刻胶或者个别灰尘,会污染和损坏掩模,用来搞研究可以,搞批产不太好。
他跨过接触式光刻,使用了接近式光刻,实际光刻的时候硅片和掩模之间有一个极小的距离,在10μm这个数量级,这样就可以避免掩模的损坏了。
坏处嘛,接近式光刻的分辨率比接触式的要差,最好的情况,大概在2μm的样子,这对于高振东现在来说是够用的。
使用接近式光刻,掩模和工件是分开的,这对于搞自动化光刻是有利的,这就是高振东将掩模放进光学系统的原因,掩模在光学系统里基本不动,运动的是工件台。
找平之后,工件台控制硅片向掩模接近,最终达到设计中所设定的距离——20μm。
这一次不用太过仔细的对齐,因为是第一次刻,严格对齐是套刻的事情,如果是套刻,还需要对齐套刻标记。
接下来就是曝光、显影,听起来和胶片机摄影差不多,实际上原理也基本上一致。
显影完毕,马娟开始用显微镜检查成像质量,耗时很长,估计她的眼睛都花了,最终她抬起头,面带喜色的向高振东点了点头。
这次的掩模,是工艺测试用标准掩模,看她这个样子,至少分辨率10μm是没问题了。
“高师兄,和我们以前测试的一样,线宽10μm没有问题,很稳定。”
如果成像质量有问题,那就得将硅片取出来,洗去光刻胶,准备从头再来。
这年头,硅片很贵的,不能浪费,哪怕是到了几十年后,硅片没那么贵了,但还得洗,如果问题出在工艺的中后期的光刻道次上,前面的工艺也贵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