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允成随口回答:“高总工也说了,这个时间是有优化的空间的,关键是取得一个晶体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之间的平衡。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一系列试验,不就是在为这个做准备嘛。”
晶体结构改善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了,再结晶炉可是要耗电的。
说完,他在纸上算了几下:“嗯,虽然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呈正相关,不过结合5、10、15这三天的数据来看,其相关性并不是线性的,时间越长,改善程度越低,难怪高主任说有优化空间。”
他想了想,问做试验的同志:“第二台炉子投样也有5天了,这一批取出来的样品结果呢?出来没有?”
“出来了。”试验人员递给他另外一份数据。
第一台炉子改造完成投运,并且证实改造卓有成效之后,负责此事的同志就投入了其他炉子的改造之中,有了第一台的现成经验,第二台就快多了,差不多两个周就投运了。
按照俞允成的想法,至少需要改造三台炉子出来,验证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这第二台也开始产生试验数据了,现在就看和第一台印证得怎么样。
仔细的在草稿纸上算了一遍,俞允成面露喜色。
“这第二台的晶体生长结构情况,和第一台的重复性很好啊,改善程度和时间的比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完全不相干的两台设备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那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个工艺的一致性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为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俞工,从数据来看,晶体结构改善速率最高的,就在前5天。而且结合第一台的数据,到了10天以后,晶体结构的改变程度就比较小了。”
俞允成脸上笑开了花:“这是个好消息,前期急剧变化,后期变化放缓,那意味着晶体结构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可用程度,这个情况,还真符合高总工说的工艺可以优化的判断。”
“俞工,那我们是不是等第二台的10天数据出来之后,就能着手联系高总工,进行工艺优化的相关事宜了?”
俞允成仔细想了想,摇摇头:“不够!第三台改造得怎么样了?”
“快改造完了,第二台改造的时候,就已经同时为第三台做了很多零配件上的准备,所以比第二台还要快一些,大概5天内就可以投运。”那就是差不多10天改造完,的确速度又快了。
俞允成闻言,做出了安排:“第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