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贝来疼着。
不过也有人不屑的撇了撇嘴,就算江知栀得了锦旗,终归还是个女娃儿,迟早要嫁出去的。
老江家三兄弟带着江知栀去前进公社的集体作坊。
这个集体作坊坐落于公社的一块大空地上,四周有不同的声音传过来,抬眼看去,不少妇女们埋头苦干,她们有的站着,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手脚麻利的在干活。
江知栀像一只扑腾着翅膀飞来飞去的小鸟,好奇的看来看去。
农村集体作坊采用的是工分制,根据劳动来给予工分的,等到了年底按照工分来分钱。
这样的集体作坊不但给周边大队的村民们提供了就业的岗位,还发展传统的手工艺。
江远山和江远阳背着装着棉花的箩筐,江远阳那张嘴叭叭叭的给江知栀介绍农村集体作坊。
第一处是油坊手工榨油,江知栀鼻尖闻到了香喷喷的花生油,她看过去,作坊的地上堆放了十几个麻袋,隐隐约约能看见里面有黄豆,芝麻,菜籽,花生。
老江家平日吃的是猪肉和菜籽油,丁香兰见家里的劳动力干这么重的活,偶尔割点五花肉和猪肉回来补补身体,买猪肉的时候,喜欢买猪板油回来熬猪油。
一路走来,缝纫作坊在缝补衣服,编织作坊在弄藤条箩筐,木工在捣鼓柜子,真的好接地气。
在旁边和好奇的不得了的江知栀在唠嗑的三兄弟笑道:“在家里赚点钱也是好的,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
社员们推着木头推车,车上放着两个藤条编的箩筐,步伐有力的往前赶。
江远阳说道:“看见没,这些藤条编织成的箩筐,也是供销社要收的。”
“供销社时不时会收周边村民们自己做的手工品,要不是这年代运输不方便,他们那些手艺人做的东西,肯定能走出更远的地方。”
江知栀点头,确实,在供销社大件的东西,大部分人买不起,小件的生活用品和农业副产品,确实供不应求。
没有票,光有钱是买不到东西的。
难怪去供销社,张萍大姐开玩笑说,她们供销社的领导几乎每天都要强调一次不许和顾客吵架,不许和顾客打架。
那些紧俏品一来,大家一窝蜂的涌过来,一个个都想抢到好东西,那情绪自然就高了。
况且,按照哥哥们说的,工业票太难得了,像毛毯,毛线,铁壳暖水壶,运动鞋,搪瓷盆,搪瓷杯,铝制饭盒等等,这些都是要工业票才能买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