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州府每年都会举荐学子入国子学。”
这也是国子学的生源主要来源,各地的州府会举荐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国子学就读,毕竟这是大明最高学府,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
魏观有些为难了,随即咬了咬牙开口,“国舅想必也知道,蒙元之时尚且有科举。只是这么些年科举停了,很多人的进学之路也断了。”
马寻不满意的纠正说道,“我们明年才开会试不假,但是乡试、院试等早就有了。”
马寻说的这些不是在自夸,明年开考的是会试,是高中了就直接是进士。
但是此前的乡试、院士等早就有条不紊的在各地州府展开了,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第一批秀才、举人其实已经出现了。
能够参加会试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举人,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授官了。
不过还是因为举人归举人,有了入仕的资格。但是能力不够的话,举人想要当官也只能排队候补。
大明缺官不假,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官。
听到马寻这么说,魏观就忍不住的头疼,这个国舅爷实在太难缠了,有些事情早就看明白了。
随即魏观只能说道,“国舅爷说的是,各地乡试等早就开展,我大明文治肯定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贤才入仕。”
“读圣贤书不一定就是要当官,也可以是求理明心。”马寻就随口说道,“不过有兼济天下之心肯定最好了,国子学的这些人也都要加紧。”
魏观无语,因为好话坏话全都给马寻一个人给说完了,这叫什么事啊!
读圣贤书只求为官,虽然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不能说出来,要不然太功利了,不符合圣人子弟的形象。
不过朝廷缺官的现实大家也都心里明白,所以国子学里的这些人也确实需要更加努力。
他们本身就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称之为年轻才俊一点都不为过。
魏观稍微酝酿了一下,说道,“国舅,此前天下大乱,好些人虽然无法求取功名,只是求学之路还是没断。”
马寻点头,“是啊,我知道。好多人这一开始科举就中了秀才、举人,我知道这些人一直在求学。”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难有一下子什么都了解的人。
魏观只能说的更加直白了,“国舅爷,若是早些年我们赋闲时还能悉心教导家族子弟。只是近些年为官,族中子弟很多人的学业也没人教导了。”
马寻一下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