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勋贵算得上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了,大多数人是跟着朱元璋一起建立明朝的开国大将。
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是从淮西地区起兵,这些人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为建立大明、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在淮西勋贵里头,现在看起来也是有着很多的山头。
李善长急啊,此前他参与讨论册封功臣,除了马寻之外是六国公。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和邓愈有着各自的派系,冯胜虽然也是定远人,可是他和李善长以前没有太多往来。
对于热衷于权力的李善长来说,这肯定不行,他在国公这个群体‘势单力孤’。
现在最有可能挤下来的就是冯胜了,拉下他,推上去的就是唐胜宗。这么一来的话,李善长觉得甚至都不用太忌惮徐达、常遇春了。
李善长忧心忡忡,对马寻说道,“此前与陛下商议大封功臣,举荐冯胜为国公,还是因为先前冯国用的功劳太大。只是如今想想,岂能是将冯国用的功劳算在冯胜头上!”
唐胜宗就立刻帮腔说道,“是这么个道理,冯军师的大功没人会忘。只是冯军师尚且有子嗣,虽然岁数小了点,只是也够用了。”
汤和就说道,“真要是如此也好,要不然我估计冯诚那小子是很难得爵位。”
冯诚,这就是冯国用的儿子了,现在也是一个昂扬少年,在年轻一辈之中属于比较出色的。
马寻两手一摊,说道,“汤大哥,你还是想想你自己吧。陛下入军中的时候你可是千户,徐大哥、常大哥入军中的时候,你都是万户了吧?”
李善长也有些打趣的说道,“大嘴为万户、管军总管的时候,天德还只是镇抚。等过了江,大嘴就要听天德的将令了。”
汤和倒是心平气和的说道,“那会儿我和天德可是平起平坐,打应天府的时候我们都是各率一路大军。也就是咱们进了应天府,天德和老常一下子蹦到我头上来了。”
看着汤和那坦然的神情,马寻也是说不出来的佩服。
说到底就是汤和虽然有些时候嘴上没把门,才能看似也是平庸,但是在淮西勋贵之中,真的没有人比他的资历更深、起点更高。
可是看着这些人一个个的先后立功、超过了他,汤和根本不会去怨天尤人、心中不服。那些弟兄们立功是本事,汤和只会埋怨自己本事不够,他也会开心的和兄弟们喝酒。
然后发牢骚,说弟兄们不带着他立功。
唐胜宗急了,咳嗽一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