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信施故,这个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条戒的对象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刚开始在戒文的时候就说明「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就是说你既然在佛前发了菩提心,你就不应该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这样子跟你最初的菩提心相违背,所以就结罪了。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开缘有三种因缘:第一个「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就是说假设在现前的因缘当中,很多人都喜欢感应神通,已经有这种过失出现,换句话说大家已经不从内心当中戒定慧的真实功德上去下手,修行的目的都是向外追求感应神通,如果这个时候菩萨显神通,可能会增长这方面的势力,多着僻执,因为这个神通并不是修行的目的,这种情况菩萨可以暂时不显神通,因为这样子可能会产生一些偏执;
第二个「是恶外道,诽谤贤圣」,就是对方可能是一种外道,这个地方的外道特别指的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学过儒学的人,中国的文化儒学的学者,他比较厌恶神通,道家喜欢神通,所以他如果是一个久修儒学的大士,他的圣贤之道是克己复礼,他要求的是生命当中的一种章法轨范,他对这种怪力乱神是排斥的,如果你显神通,他可能会因为佛法就是神通,因此就毁谤三乘的圣贤,他认为佛法的这些圣贤都是怪力乱神,反而达到反效果;
第三个「成就邪见」,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出了家以后,他完全不思惟佛法的道理来建立生命的正见,他就一味的向外去追求感应神通,这个人久了以后一定会颠倒,就是说「怕啥,我造了罪业,我找我的上师加持一下,这个罪业就消失了」,换句话说他不认为造罪会招感痛苦果报,造罪了以后找一个有加持力的上师就能处理了,这个时候对生命的观照就产生错谬了,就是善业跟罪业都不足以畏惧了,重点找一个有神通的上师依止就够了,这个情况就产生邪见颠倒了。
几年前台湾有一个女居士得到癌症,这个女居士是有大福报的,她先生也在台湾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她听人家说「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有一些大修行者」,她就希望这些大修行者能够给她加持,她花了金钱跟精神体力到喜马拉雅山找到一个高人,这个高人入定观察以后说:你这个癌症的病我可以治好,但是有一个条件,你来生还要再得一次癌症(呵──),因为你这个业没有消。所以我发觉有禅定的人,他可以把你内心的业次第调整一下,他先把你的善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