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弓箭、毒药等等,他向你乞求的东西,很可能会引生对方杀盗淫妄的罪业的,这种不如法物都不应该给与的,因为它会引生内心的罪业;或者说他所乞求的是「所不宜物」,这个地方指的是会引生他色身的病痛,比如说他有糖尿病,他向你乞求糖果,你就不应该给他了,这个会对他色身产生伤害的。
对他的身心有伤害的东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判断给不给。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这是一种对治。比如假设我们今天出外看到乞丐,但是你知道这个乞丐根本就不是真的乞丐,他有钱得很,他是一个职业乞丐,他只是为了增长他的贪欲、好逸恶劳而来做乞丐,这个时候我们不给他,为了对治,不要增长他的贪欲,这样子菩萨是依止希望他进步的心情,调彼伏彼,这种情况可以不给。
「若来求者王所不宜,将护王意」,这个可能是国家法律不允许的,这样布施的行为是法律所不许的。「若护僧制」,这样布施的行为是僧团制度、在戒律当中所不允许的。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是财物的布施,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对比,我们看第十九页「不施其法戒」,我们把它念一遍:「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一条的「不施其法戒」,祖师把它放在「障布施摄」,属于生善,摄善法戒;这一科「不施财物戒」,祖师是把它放在摄众生戒。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它的差别,布施佛法属于摄善法戒,布施财物属于摄众生戒,这个地方诸位可以想一想。这个地方应该是这样讲,就是说我们摄受众生有方便跟真实,财物的布施属于方便,其实财物的布施不能够给众生究竟的安乐,但是佛陀也鼓励我们对众生及财物的布施。
为什么呢?因为你把财物布施给他,你能够跟他广结善缘,广结善缘,这个财物的布施扮演着重要角色,你有这样财物的布施以后,你跟他广结善缘,你后面再为他说法,这个时候就容易得多。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站在一个菩萨的角度,真正给众生得到利益的是弘扬佛法,开启他的智慧,但是你必需有前方便、必需有前方便,否则你度化众生有困难。我发觉我的师父这个地方做得很厉害,你看他老人家就做一些小书签,书签要做得非常漂亮,像是铜做的、像是镀金的那些有莲花的书签,有信徒来,他就送给他一个,他就起欢喜心,有欢喜心,他对你的印象好,你跟他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