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业障依旧如此的深重,其中的理由在这里,就是你内心当中没有堪忍心。
为什么有些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内心当中只持一遍大悲咒,大悲咒在他明了寂静的心中运转一次,就产生灭罪生善的功能?我整天做早晚课,我楞严咒也持那么多遍,好像业障还是很重?就是你没有努力的对治你的昏沉掉举,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内心当中对于法义的领纳、受持、思惟的力量薄弱,就是吸收力薄弱,就像肠胃没有力量,吃很多东西没有把它消化。
我们可以看,诸位看看一个人的心思,看眼神最清楚、看眼神最清楚了,你看老年人就知道。你看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你看一个老和尚,有什么差别?一个老和尚他也是身体衰弱、也是坐轮椅,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器官也是败坏到不得了的境界,也是衰老,你修习有什么好处呢?你看他的眼神,在家人色身败坏,两个眼神绝对是呆滞无光的,就是他这一个心性七八十年在尘劳中打滚,累积很多的妄想。
所以老人家干什么呢?回忆过去的妄想,整天就做这件事情。有人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想修行,年轻的时候修行多可惜,应该好好的享受,晚年再修行」,其实晚年没办法修行,因为你年轻的时候把心的妄想愈累愈厚,到老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了,你都活在过去的妄想,你怎么修行?跟你讲佛法你也听不进去了。
所以从理论上说「愈年轻修行愈占便宜」,因为你的思想单纯,你对治妄想事半功倍。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来调伏我们的妄想。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的妄想轻薄以后,你不管持大悲咒、念佛,每念一句佛号、每念一次大悲咒,产生的力量都很大。
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页:
己五、障禅定度
庚一、不求教授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这个地方「障禅定度」有三科,先看庚一、不求教授戒,「不求教授戒」是约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的,我们先看有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分两科,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能够为令心住,这个很难得,就是他厌恶散乱的境界,「我修学佛法修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他希望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