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规划自己的成佛之道。他愿意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所以他追求增上生,生生世世在人世间积功累德,那这种人容易退转;有些人愿意先到净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法身以后再来修福报,可以。
但是身为一个菩萨种性,你不能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这是一个判定标准,而不在于你是不是度化众生。如果你度化众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个人的名利,那也是退失菩萨种性。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成佛之道的规划,方便有多门,成佛之道不是只有一条路,你愿意先到净土去,然后到净土成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以后,再来规划度众生的种种事业,那也可以,但是你现在一定要培养出对众生的悲悯,否则你就不能求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你没有发菩提心,你就没有办法跟弥陀感应道交了,所以这一点要注意。
【学员提问】:烦恼数数现行会伤害菩提心,但是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请问法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粗重的烦恼」?
【师父答疑】:烦恼的现行不一定伤害菩提心,不一定,看什么烦恼。我们说过「瞋慢嫉」这三个是伤害菩提心。瞋心;慢心,高慢心,你在人群当中,你总是觉得你高高在上,你不屑跟别人往来;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功德,你嫉妒别人;其实贪欲的烦恼是不障碍菩提心。有些烦恼像惛沉掉举,你喜欢打打瞌睡、打打妄想,这个都不障碍菩提心;但是瞋慢嫉是比较伤害菩提心的。那对治粗重烦恼,我认为初学者可以拜忏、持咒,持往生咒我倒觉得不错。念佛法门,如果老参你念佛念得相应、佛号念得很顺,你就继续的念下去;如果你刚开始佛号念得不够好,我建议你可以持持往生咒,不可思议,它的速度也刚好。
【学员提问】:法师曾经提到「禅定比忍辱更微细」,那修习禅定是否应先修止,而能够帮助忍辱?或者相辅相成?
【师父答疑】:当然是可以,不过禅定跟忍辱不一样。禅定它的所缘境是单一的所缘境,我们刚刚讲过了,你在一个所缘境能够明了寂静,只是单一的所缘境,可能是佛号、可能是大悲咒。这个忍辱的所缘境是多元的,忍辱是于诸境缘内心不动,禅定也是不动,所以忍辱是偏重在事相上历练。有些人禅定修得不错,他在佛堂当中一坐三四个小时,但是他从佛堂中出来,你讲话刺激激他,不得了,他生气了,他就是历练的太少,忍力薄弱。所以这两个也不一定要划等号,有些人忍力强,他心思散乱也可能;有些人禅定高,但是他对人事的境缘没有忍耐力,也是有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