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成就一种远离愦闹调伏烦恼的清净心,是三乘的共学之道」,这一点是佛陀提醒菩萨:我们在度化众生,不要忘了调伏烦恼这件事情。
庚六、不护雪讥谤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明染违犯
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有讥谤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不加以护、不事前的避免,护就是事前避免,雪就是事后的消除,让这个讥谤的事情不断的蔓延下去,这样菩萨就犯了这条戒了。分两科,先说辛一、明犯相,这当中先看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这个菩萨可能身口意有什么过失,引生别人对这个菩萨发起一种不信重的言词,这个言词对菩萨已经没有信任、而且没有尊重,对菩萨没有信心跟尊重。什么样的言词呢?
这以下提出了三种:一个是恶声,他当着面表达一种粗恶的言词;或者恶称,恶称就是讥笑,用种种的话来讥笑你,他不是用粗恶的,他是用讥笑的;或者是恶誉,恶誉等于是背后的一些毁谤。菩萨对于这种恶声、恶称、恶誉毁谤讥嫌的事情出现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消除。总之,「其事若实而不避护」,而这件事情也的确是存在的,菩萨的确有这个过失,有这个过失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也不能事后去消除这个毁谤的事情,让这个过失不断的蔓延下去,菩萨就违犯了菩萨戒,也就伤害了你的菩提心。
壬二、明非染违犯
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讥嫌毁谤是虚妄的、捏造出来的,但是菩萨对这件事情完全不理睬,让这个毁谤的事情在世间上流通出去,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菩萨也是犯戒,虽然是非染违犯,但是你没有把它解释清楚,你就障碍众生的善根。所以虽然你没有染污心,但是也是犯菩萨戒。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开缘当中有五种情况:第一个「若他外道」,对方是一个邪见外道,邪见外道故意来毁谤佛弟子,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的,愈描愈黑,这样子我们可以保持默然,因为他根本就是不可理喻;「若他憎嫉」,这个人内心当中对菩萨有很坚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