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理解所发动出来的一种惭愧。
第三个惭愧是世间增上,世间增上也是很有力量,就是你要避免众生的讥嫌,比如说我现在出家了,我现在是一个受了戒的佛弟子,如果我再去造罪业,众生会讥嫌我、诃责我,因为大众威德的这种摄受讥嫌,使令你能够避免造罪业。
总之惭愧的体性就是使令你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你内心当中对于善业是欢喜赞叹,对于罪业是诃责排斥。
为什么在惭愧当中加一个增上呢?就是你这种力量是昼夜六时恒常存在,他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偶尔会有惭愧心,但是持戒的人他的惭愧心是特别的强而有力,它是经常存在的,所以叫做增上惭愧。这个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他内心当中产生增上惭愧:对自己来说,他防非止恶;对众生来说,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使令众生也防非止恶:这个是持戒种性的一个总相。
接着我们看第二科别相,各别的说明,这当中分两科:第一科是作持,第二科是止持。作持指的是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作持当中分成两科:第一科是讲摄众生戒,什么叫摄众生戒?就是我们的增上惭愧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相貌,所缘境是众生;第二科是摄善法戒,就是增上惭愧所面对的是善法是什么相貌。我们先看第一科摄众生戒,我们持戒的内心面对众生是一个什么相貌:
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
这一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怨家的众生,怨家,就是我们过去生可能跟他有一些恶因缘、或者今生有恶因缘,他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但是菩萨面对这种怨家的众生,乃至杀害父母都不加报,所以我们对于怨家众生,绝对不以刀杖手块这种事情来恼害有情,对于怨家「于诸众生性常慈爱」。
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人,各式各样的人,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的因缘不同,就创造不同的众生生命。有些人的生命内心是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人,他有善恶道理的摄持,他做什么事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章法;有些人的生命,他不知道东西南北是什么意思,他没有道理,他内心的生命是完全随顺他的情绪去做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菩萨遇到内心当中不讲道理的人、那种没有章法的人,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是,别人有没有章法是一回事,我们要求自己有章法。
所以说菩萨乃至于对恼害的众生都是性常慈爱,虽然你不遵守章法,但是我们也一定要遵守圣贤之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