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于微少的罪业,都能够生起怖畏之心,何况是多罪!当然这个就是菩萨智慧的表现,他对生命的因缘观能够作比较透彻的观察,他会知道什么是你必须追求的真实功德、什么是一种暂时存在的虚妄相,菩萨在生命当中能够把它简别出来,知道取舍,这个就是在修善的时候一个菩萨种性。第三点、我们把摄众生跟摄善法作一个总结:
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总之不管是待人、不管是修善的处事,一切的商、农、放牧、事王,「事王」就是在政府做事,「书印」就是读书刻印,乃至于种种的方便出息,「出息」就是出纳会计,总之只要是如法的事情,菩萨都随喜赞叹、随喜帮助,就是看如不如法。第二点:
于他种种斗讼诤竞、或余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利受诸苦恼, 于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只要是会引起口业的斗诤、身业的诤竞,会使令众生互相伤害的,令众生产生无义无利,「无义」就是增长邪见,对他的智慧有障碍,「无利」是增长烦恼,增长邪见增长烦恼的这些事情,这种非法事情菩萨不与同事。所以菩萨的恒顺众生,他要先以智慧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利益众生、或者是损恼众生,然后再加以随顺、不随顺。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41599206
妙音0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道德书院】 www.ddwm.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ddwm.net,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