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闻诸法空,如刀割心」,他听到法是自性空、涅槃是如梦如幻,他如刀割心,所以佛陀不为他讲法空的道理。所以龙树菩萨说:大乘佛法譬如狮子乳,狮子乳用普通的杯子装会破裂,你要用琉璃的杯子装才可以。所以你也不能够随便说法,你要看他是不是契合大乘的根器,你看他这个杯子是不是能够装狮子乳 。
「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你事先知道这个人来跟你求法,他不是要自己学习,他可能要转送给他人而得到个人的利益。这种情况「而不施与,皆无违犯」。前面的「悭惜财法戒」是属于重戒,重戒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于财法皆悭,不管是财物、或者佛法都悭。这条戒为什么判做轻戒呢?他只是对佛法悭贪,所以他的过失比较轻微,故判做轻戒。
庚七、弃舍恶人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辨犯明
癸一、染违犯
恶人就是暴恶的犯戒众生,如果我们心存弃舍之心就是犯戒了。看辛一、明犯相,犯相当中分两科,先看壬一、辨犯相,辨犯相当中先看癸一、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呢?「于诸暴恶犯戒有情」,他内心当中面对一个内心有上品贪瞋痴烦恼的人,这个人内心当中有粗猛的烦恼,在身口当中有很多非威仪的犯戒行为,身口意都有很多很多的过失,这当中众生他们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这个菩萨内心怀着嫌恨,嫌弃之心,看不起对方,或者是怀着瞋恼之心。
为什么会嫌弃瞋恼呢?因为他内心暴恶,还有身口犯戒的因缘,所以菩萨就假借种种的方便,或者是诃责、或者是骂辱对方,使令他离开这个道场而去,不作摄受饶益的行为,这样子菩萨就违犯了他的菩提心,而且是依止染污心所违犯的,是重的突吉罗罪。
癸二、不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摄受暴恶众生,实在不是嫌恨心、瞋恼心,而是懒惰懈怠,懒得去摄受他,或者一时的忘念,而不作摄受饶益之事,这样子是犯轻的突吉罗罪。
壬二、释犯所以
这个地方是说明犯戒的理由,为什么不摄受暴恶犯罪众生是犯戒呢?以下佛陀亲自讲出这个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