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打牠的。
这是比喻有智慧跟没有智慧的差别,就是说一个愚痴的众生,他名利现前的时候,他还会思惟「这个是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辛辛苦苦积功累德的因缘,你现在贪着这个,对生命就会产生遮障」。
就是说生命的果报是你的善业,诸位你看看,那些古代的大德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一生都过着勤苦的生活,他把最后的福报都放在临命终,所以临命终都安祥自在,把生命回向临终的无障碍、回向他来生的求生净土。
诸位如果注意看看,一个人在世间上福报花费太厉害的时候,临终的时候都不吉祥,你注意看看,如果你用心看的话,不管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不管显教的法师,他一生当中过分的受用他的名闻利养,到临终的时候都容易错乱,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所以我们一个人修学菩萨道,你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你不能只看到今生,要有无量的生命观。所以蕅益大师说:没有高超的见地,你就培养不出高尚的品格。你生命当中没有一种高超的见地,要你把菩萨戒持好绝对不可能,这个东西不是勉强,你勉强自己不这样做那样做,勉强的东西绝对不会持久,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所以为什么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有正知见来引导菩提心,就是这个意思。在座的诸位,如果我们真正的修行,名闻利养迟早会出现,但是你一定要通得过去,当然你知道名闻利养会给你信心,原来造善真的能够成就可乐的果报,但是真正的可乐果报在后面──究竟的安乐,常乐我净的无上菩提,我们应该要继续走过去。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以下我简单的回答二个人的问题,其它的我们以后看因缘再回答。
问:何谓业道罪?
答:业道罪是针对制教罪来说。业道罪就是说你造了业,这个罪业就会引导你到三恶道去,你忏悔以后把三恶道的果报消灭了,就是你灭除业道罪。但是如果你受了戒,你犯的戒是二条罪,一个是业道罪、一个是制教罪。
制教就是佛陀为了令正法久住,祂另外又安立一条罪来约束我们,特别是比丘、比丘尼这个出家众。有些罪你可以透过忏悔,灭除你三恶道的果报;但是你只是一般的忏悔是不能灭这个制教罪,比如说你犯了四根本重罪,你就算是忏悔见到好相,你内心完全清净光明,但是还是不能恢复你比丘、比丘尼的阶位,就是(犯四重罪)这个制教罪是不能忏悔的。
这个理由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