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是比较合乎〈菩萨地〉的内涵,也比较合乎戒的意思。诸位去看《瑜伽师地论》的菩萨种性,《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地〉,这个「戒品」是〈菩萨地〉开展出来的。什么叫菩萨种性呢?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言以蔽之,一个成就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增上惭愧,这个是关键点。
一个人,他内心当中有增上惭愧,这个增上惭愧表现在他的生命当中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虽造恶业,速疾能悔。我们老实一点说,我们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凡位的菩萨偶尔会起烦恼,有时候会忘失正念造了罪业;但是菩萨种性的菩萨跟一般凡夫不同,虽造恶业,速疾能悔,他内心当中出现罪业的时候,他会发动惭愧心反省自己、诃责自己,诃责自己的过失,然后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虽造恶业,速疾能悔,这是在因地上说。
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一个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在流转当中,如果他没有到净土去,他也可能会因一时的罪业到三恶道去。一般人到三恶道去,他一定要把内心的罪业完全释放出来,他才能够从三恶道跳出来,一点都不能减少;但是菩萨种性的菩萨到三恶道去,他内心当中跟苦恼接触的时候,会触动他的增上惭愧,以惭愧心的缘故,若堕恶趣,终不久留,他很快会弹出来。
这个菩萨种性就是指着他内心当中有他的菩提心跟正知见,一个人有惭愧心一定是依止正见,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虽然不能抗拒一时烦恼而造罪,但是他知道这是错的。这一点很重要,你要知道你自己做错了,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判定上品烦恼,就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如果说你对于你所做的错事,你一直让它错下去,完全不修对治,这样子正是损坏了菩提心,失掉戒体。这个地方就是以惭愧心的有无来安立上中下品。
己三、明舍分齐
说明舍戒差别: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菩萨不是暂一现行,不是你偶尔一次出现四种的他胜处法就失掉了菩萨戒体,不是这样子;你必须要「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才失戒体。这个地方简别声闻戒,不像苾刍、比丘尼只要犯他胜法,这四种根本重戒只要犯一次,你就弃舍了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的戒体就失掉了:这个地方是菩萨戒不共于声闻戒的地方。因为声闻戒是以事相来安立的,你犯了一次,等于这样的戒体就失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