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僧眼光躲向虚空,善推和尚也不作言语,只有坐床之后的托钵小僧点了点头。
令狐壳士说,托钵小僧,上前答话。
托钵小僧越众上前道,小僧见过节帅。
令狐壳士问,请问小僧法名?
托钵小僧说,小僧俗名蔡京,还没有正式出家,未有法名。
令狐壳士问,你侍奉住持多久了?日常起居何处?可识字否?
蔡京答道,小僧侍奉主持三年了,日常起居方丈室,入寺前读过孔孟和五经,识得文字。
令狐壳士问,方丈室中随侍三年,寺中情形必是了然的。你是少年,读过孔孟,也受过戒,定不会打诳语,你来说说,观音禅寺可有余粮啊?
蔡京答道,观音禅寺应有余粮。
善推和尚斥责道,你一个喂饭小僧,不曾寺田收种,如何晓得寺中有无存粮?
令狐壳士微愠道,且让他说来。
蔡京说,诚如首座师兄所说,小僧的确不曾寺田劳作,也不曾去得粮仓地窖,但是小僧除了给住持喂饭,还帮住持用印,三年来,寺中往来文书,小僧在用印之时,都看了一眼,小僧不才,恰能过目不忘,因此得知:本寺自有及代管寺田约一千五百亩,本寺与佃农分成之比为“佃三业七”,寺田产粮七成归本寺所有;本寺寺田均为一等良田,正常年份寺田亩产二石,今年是荒年,暂且不计收成;本寺存粮满五年,视作陈米,要卖与粮商,其余概不外售;本寺供僧众一百八十人伙食,另有初一、十五施粥于市,折合约二百人食用,每人年食三石,本寺盐卤、时蔬、瓜果均以粟米易货而得,每人年耗二石,合计每人年食五石。四年寺田分成减去五年僧众食用,便是本寺如今存粮。
李义山道,如此说来,观音禅寺年产粟米三千石,分成二千一百石,四年可得八千四百石;又二百僧众自食及布施,年耗一千石,五年共计五千石;减去硕鼠偷盗,寺中存粮应该还有三千石。
观音禅寺众僧听到“三千石”,互相看了看,都心虚地低下头,善推和尚还想抵赖,支吾了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
李义山又说,节帅,如蔡京所说,观音禅寺有寺田记录,寺内是否有三千石存粮,可查库,也可查账。
令狐壳士说,查账就不必了,要是账实不符,一众出家人,如何向佛陀交代。——留僧众一年口粮,收储二千石。诸位大德,可有异议?
善推和尚退让说,既然节帅开了口,那就二千石,如若不够,观音禅寺想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