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这一比较,却是将他们给彻底比了下去,尤其是这个任亨泰,更是狡诈,明知殿下体恤爱民,还投其所好,当真是城府极深。
解缙看向任亨泰,若有所思。
他的确有些考虑不周,也有些片面了。
任亨泰说的在理,不能枉顾民生,变化也要根据实际来,要是偏离了实际情况,强行求变,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很有可能产生更恶劣的结果。
解缙点头。
眼神带着几分敬重。
朱标嘴角的笑容更盛了,任亨泰也是个人才,相较于解缙的青涩,任亨泰无疑更加成熟稳重,即便是有求变之心,也不会贸然轻举妄动,而是会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更不会轻易心急,这种人用着才能放心。
也不容易出事。
其他人倒也不是没有优点。
只是相较于解缙跟任亨泰没有那么出彩。
他其实不太喜欢太过激进。
太过激进很容易控制不住,作为掌权者,这种不受控的事,是要极力避免的,而解缙跟任亨泰的观点,都是正合他意,也都切实的让朱标认为是可用的。
其他士人见状,陆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跟见解。
甚至不乏有激进、另辟蹊径的。
即便是朱标,听完,也是感觉耳目一新。
在场的都是饱读之士,都是地方的名士,才识很高,又一直在地方生活,很多观点都很朴实跟切实,跟朝堂很多官员的想法是有明显不同的,也让朱标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场见面朱标很满意。
任亨泰等士人同样很满意。
因为朱标给他们的观感很好,基本不对他们的想法做限制,也不轻易否定,还会认真的给与回应,而且的确很务实,也很注重民生,这让众人都心有激动,认为天下出了个圣太子,大明将会再出明君。
在一番热闹的谈论下,东宫偏殿渐渐安静下来。
任亨泰等士人已陆续离开。
朱标坐在书房,手中翻阅着,文吏记下的会面笔记,看着上面地方士人提出的观点,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果然如夏之白说的一样,天下不是缺少有用的实在办法,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若是真给了机会,自会有人往上爬。”
“孤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求变’,这些人沿着这个方向,却是提出了不下十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相反大明的臣子,在面对这些情况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