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戒严,店铺被强制关闭。
店主们惊慌失措,有的试图求情,有的则默默地收拾着物品。
然而,在这强大的国家意志面前,一切求情都显得苍白无力。
街道上,高丽人被有序地驱赶着。
他们或背着行囊,或拉着简单的行李,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迷茫。
曾经以为在这繁华的长安城中能够找到商机与安稳,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被驱逐的命运。
人群缓缓移动,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向着城门的方向涌去。
整个长安城仿佛都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
坊与坊之间,人们驻足观望,低声议论着。
看着高丽人离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担忧。
但更多的,是对大唐的坚定信心,还有身为大唐人的骄傲。
各国使臣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急忙修书回国,详述所见所闻,有的则四处奔走,试图打探更多大唐的动向。
这一刻,他们切身的体会到,大唐帝国的威严强盛,不容许任何的亵渎。
东宫里。
李承乾听着内侍文忠对长安城内情况的汇报。
在长安的高丽人其实不算多,一百多万人口里,大约也就数千到一万的规模。
这其中主要是商人,还有留学的学子。
王朝时代就是这样,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其实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丽的百姓是无辜的。
有些高丽人定局长安,花费了大半身家,购置房屋,却在一日之间,多年努力化为乌有。
然有句话说得好,慈不掌兵。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对这些高丽人进行驱赶,一是可以震慑诸国。
毕竟高丽本身就一直在拉拢大唐周边国家,共同挑衅大唐。
二是能对高丽国内,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这些返回高丽的百姓,部分人或许明白事理,但更多人会把矛头对上高丽的统治者,发泄他们的愤怒情绪。
至于同仇敌忾的可能性,几乎不太会发生。
毕竟说到底,高丽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渊盖苏文叛乱,杀死大唐册封的辽东郡王,拥立新王,这本身就是谋反行为了。
这一波,大唐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高丽发动舆论攻势。
有没有可能高丽也学大唐这样,驱赶境内大唐人出高丽。
要真是如此,李承乾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