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为了“大众浴室”。
也就是说,从北宋起,普通人在冬天,去泡澡堂子才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
北宋时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数量最多,称呼也多,有叫“浴堂”“浴肆”的,还有的美其名曰“香水行”。
到了南宋时,“香水行”就更普及了,这里说的就是一种行当了。
因为“香水行”不只开浴室,还卖“面汤”。所谓的“面汤”,可不是什么小吃,而是大家常用的洗脸水。
这可了不得,从中可见当时的城市“商业供热”已经出现了。这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供需关系已经显现雏形。
那又要问了,为什么澡堂子到了宋代,会大量产生呢?
这个,就与当时“煤”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关系了。
煤炭当时被称为“石炭”。
“石炭”这种东西,相比柴火、干草来说,成本更低、火力更猛,加温却更快。
像当时的徐州、延安一带,当时就已经出煤了,为城市冬天供暖供热提供能源。
但因为家家烧煤,污染也严重。当时延安一带有这样的说法,叫“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除了不断开“浴室”,宋时的商人们还积极开发天然温泉。就比如在福州,宋仁宗嘉祐年间,全城竟然有40多家天然温泉浴室。这种天然温泉浴就被称为“汤”。
这个“汤”就跟现在的“泡汤”差不多了,只不过更纯粹,就是去洗澡的,洗干净,洗白白,无它。
只不过那时候的“汤”分为“官汤”和“民汤”两种。
所谓“官汤”,一般是由寺庙负责,来洗澡的都是公务人员。
就比如宋代的名人陆藻,就曾在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在福州秘书巷附近的温泉坊,重修了四间温泉浴室,并对外宣称“非衣冠不许游也”。
而“民汤”呢,就属于大众浴室了,老百姓只要想泡温泉都能去。
再往后,到了元代。冬天泡澡已然成了坊间的一种文化习俗了。甚至还发展出了搓背、掏耳朵、剃头、修脚、按摩等等项目。这就让洗浴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元代的公共浴室称为“混堂”。
大城市里最好的“混堂”那自然要数京城大都了(即北京)。不但服务项目多,价钱还便宜。
当时啊,还出了一本专为“高丽”(即朝鲜)访华使使用的手册,名叫《朴通事谚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