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纂要》是一部农书,著于唐末或五代初期,其内容包含很广,农林牧渔副皆有,但是缺憾也很大,那就是全书关于占卜、择吉之言约莫占到了一半。
而荀棐所作的《四时纂要》自然与其不同。
他在来到汉末之世前实际上也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只记得个书名,故而直接拿来用了。
他所写的内容虽也是农事,但是这是他数年以来耕植摸索而得的心得经验,以及前辈农书的珠玑之言。
书的内容包括农具的创新,比如耙、曲辕犁等,也包括农作物的轮种,还包括了比较重要的地力问题,即如何保存地力、肥土等等。
至于为何要写这本农书,是因为几年下来,荀棐认识到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推动农业技术的快速革新的。
别的不说,就看耙这一农具,数年下来,仍然只能在颍川郡见到,周围郡最多只有少数农人在用,至于其他州,那更是不用提了,许多人根本就没听过。
这一是因为此时的人是以郡为国,一郡便如一国,地域思想很重,一个郡的农人往往不信任他郡之人,你说这个农具好用他根本不信,甚至怀疑你想害他——
农人的试错成本很高,故而不敢尝试新技术、新器具、新作物,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不用全年无收,哪怕只是三个月无收,他们一家人可能就会卖田为奴、流离失所。
其次则是因为信息不畅通,比如说历史上在古代北方已经开始用牛耕作的时候,几百年后有些南方地区仍然还是使用人耕。
所以在荀棐看来,想要发展农业,光靠他一人之力作用不大。
无论是农具的推广,还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都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
荀棐作此书的目的,除了是打算在乱世到来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名望,也是准备借这次府君宴请之机,将书递呈府君,接着由他转呈天子。
然后请天子在全国范围内将其逐步推广,比如先在皇宫内的田地中试行,再逐步在京畿三辅等地实行,最后慢慢推广至各州及边郡,惠及万民,尽可能多的保存这个国家的元气。
至于天子愿不愿意这么做……
荀棐叹了口气。
在他看来,灵帝时昏时明,有一定可能采纳他的农书之策,推行天下,但是更有可能弃之如敝屣。
但即便如此,该做的荀棐还是要做。
纵是灵帝不纳,这本农书也应该能够传诸世家、官吏之耳,他们当中总会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