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的人选,肯定不会拉上老伙计陈经,当首辅,估计压力不小。
先是客气了几句,刘健就说起了正事,但说的是马文升。
马文升的资历绝对够用,刘健也先保证了肯定会推举马文升入阁,并且也会把陈经捎带上,至于焦芳,那是妥协的产物。
“刘大人,不是要推举四人入阁吗?还差一位,不知道是谁?”
刘健苦笑,“我只能推举三人,马文升,陈大人,焦芳,至于第四人,那就是李东阳和谢迁的范围了。”
陈经在一旁也说了些李东阳和谢迁不太好听的话,这时候就是过独木桥一般,而昌国公却有非一般的影响力,可能会决定最后的结果,巴结一二不寒碜。
张骥对此心知肚明,所以说,之前在皇帝姐夫面前都没表态,等的就是现在被当成举足轻重的筹码。
张骥当即和刘健谈条件,此时也不再掩饰自己的意图,“我要开海,希望得到内阁的支持,刘大人以为如何?”
刘健诧异道:“国公新成立的外交通商衙门,不是已经把朝贡的事务都转过去了吗?”
在刘健的认知里,这就是开海的代名词了。
张骥也没觉得刘健没见识,“刘大人,我说的开海,是全民皆可出海,或渔利或通商……”
听完张骥的科普,刘健和陈经都沉默了,此等开海,乃是太祖明令禁止的,后来的三宝太监下西洋,那也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后来难以为继就取消了。
大明海疆无事,不是挺好的吗,昌国公偏要开海,属于没事找事的范畴。
但张骥已经摆出了条件,球踢到了刘健和陈经脚下,怎么回?
陈经久在户部,问道:“国公想要开海,是为了商事利益?仿照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吗?”
张骥觉得和搞财务的说话就是省力,“陈大人可以这么理解,而且闭关锁国没有任何好处,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会固步自封,越来越落后,这话说远了,咱们就说近一点的,一旦开海,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将是天文数字,可以缓解缺银子的现状,让朝廷实现真正的银本位,将来可能实现金本位……在农事上,可能发现新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
张骥把开海说的天花乱坠,但刘健和陈经并没有往心里去,而是单纯的当成条件来看。
“国公,如此说来,马尚书是赞成开海的了?”刘健直接询问。
张骥觉得自己的科普白讲了,人家没听重点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