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和茅台又没什么血海深仇,“气死茅台”也是一时兴起,给靳开来添了进去,这句话恰恰符合靳开来这个人物的性格。
作为一名作家,江弦不像有些作家一样,但凡修改改文章里一个字都像是要了他们的命。
他和某作家一样:只要你能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话是这么说,但真能让江弦去改文章的人也不多了。
哪怕是这次这件事情,“气死茅台”四个字急的茅台酒厂团团转,但江弦其实也并没太放在心上。
只是想到若能以删掉这四个无关轻重的字为代价,换南疆战士们畅饮一杯茅台,便觉得这个交换很值,因而才做了这样的决定。
他也的确如承诺的一样,删了那句话。
在单行本的文稿里,没有再出现什么“气死茅台”。
可还是收到了一封抗议信,这封信来自茅台的那名生产科长潘海清。
信的内容饱含着愤怒,大意是:
“我们达成了很好的协议,我也向上级领导汇报了,领导很满意,还和上级打了条子,12吨茅台酒已装好待发。
可是,你堂堂大作家,竟然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在《广西文学》登载的《高山下的花环》中,继续发表‘气死茅台’的言论!”
言而无信?
江弦自己都一头雾水。
我和你们又没什么仇,没什么怨,我一直欺负你们干嘛?
因为你们善?
想了半天都没想通,干脆找到《十月》编辑部,和张守仁一打听才得知,前些时间《广西文学》对《高山下的花环》进行了转载,转载的原稿来自于此前已经发表的81年第四期《十月》。
这个时候,81年第四期《十月》的第三版、以及《十月》编辑部给江弦发行的《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还没上市。
也就是说,阴差阳错之下,《高山下的花环》又“气死”了一次千里之外的“茅台酒厂”。
“唉,你们可害惨我了,让我被茅台酒厂冤枉一次。”江弦无辜的在电话中和《广西文学》的编辑抱怨。
他这边况且还不了解情况,更别说潘海清和茅台酒厂了。
潘海清看到《广西文学》上“气死茅台”四个字,当然会觉得是江弦在戏弄他们。
他马上给茅台酒厂拨去电话,将事情整个做了介绍,承诺在下一篇当中,一定会替茅台酒美言几句来补偿,就连句子都写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