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并非是司隶校尉主动去找董散骑麻烦,而是司隶校尉接到了举告,这才去董散骑府上拿人,恰好碰到了董散骑的宴会?”
云台殿中,刘辩对牵招如是说道。
牵招拜道:“回陛下,校事部所查便是如此,车师国侍子的确犯罪。而苦主并未去寻雒阳县寺,亦未去找御史台在县中所设的府衙,径直去寻了司隶校尉处……伍校尉的确怀疑有党争的嫌疑,但却并未查到苦主背后有人指使。”
当真是巧合?
刘辩不太确定。
他对牵招吩咐道:“让伍卿继续追查。”
虽然刘辩很乐意看到这一切都只是巧合,但纵观历史,无论何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都不曾停歇。
不过就算纷争不可避免,刘辩也希望能够控制住纷争的烈度。
于是乎,在董府宴会的第三日,刘辩便在西园召开了另外一场宴会,遍请了来自关东、关西以及南北偏僻之地的高官名士大儒等,席间,刘辩专门与黄琬和董卓二人一起喝了一杯酒,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因有名士大儒参与,很快宴会便从吃喝向着讨论经典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刘辩见状,索性当起了主持。
最终,宴会从白天开到了晚上,连饭都吃了两顿,直到散场时,许多名士仍意犹未尽。
而经过伍孚和满宠的调查,确定了这桩事的确是个巧合,苦主确实可以找雒阳县寺或是御史台甚至校事部,但苦主听闻过黄琬的名声,这才找上了同样能管理雒阳的司隶校尉。
伍孚人品好,在搞情报领域表现得会差一些,但满宠却是个专家。
经过两人的论断,刘辩也基本相信此事就是个乌龙事件了,代表着不同地域的党争并没有这么快的兴起,应也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试探性地对提出重新的度田董卓发起进攻。
一旦有人这么干了,那么其遭遇的反扑将不会来自于董卓,而是来自于刘辩。
经过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光熹十年看起来和九年一样,开局便很安稳。
……
司马懿觉得自己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中。
从当初天子出巡在河内郡将他带走之际,诸葛亮就活跃在天子的身边。相比于他,诸葛亮毫无疑问更加耀眼,一举一动都更能牵动周围人的目光。
对于这一点,司马懿倒是无所谓,相较于出风头,他更偏爱实际的利益——没错,在司马懿心中,诸葛亮就是爱出风头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