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一派的大臣提出了一个激烈的建议:把明使扣押起来,明示拒绝谈判之意,以鼓励士气,拼死一战,尽快收复福建。
他们对康熙与明郑和平相处的想法嗤之以鼻,不少人认为这是皇帝软弱的表现。
这些满洲勋贵们并没有与明军交手的实际经历,只是凭借主观的臆断想象着明军的战斗力,在他们看来之前一系列的失败不过是前线将领的无能罢了。
是的,康亲王杰书战败的消息传来后,他的个人威望急速下降,不少人将他之前的战功看作是侥幸,认为他是个好运的亲王,实质上不过是个无能之辈罢了。
这些满洲大爷们在北京城呆的久了,自有一股小觑天下英雄的豪迈,盘踞在福建的明郑军队在他们看来不过土鸡瓦狗,他们盲目地自信着,觉得大清仍像数十年前一般天下无敌。
康熙皇帝对这个提议报以冷笑,当他质问这些提议的满洲官员道:“若是扣留使节,郑逆再次兴兵, 不知哪位臣工愿意领兵出战?”
倒真的有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愣头青主动请缨,要为主子灭杀伪王,直把康熙给气笑了。
但相比于汉臣的提议来说,满洲大臣的建议还可称得上是温和了。
便如马仪对伪清汉族士绅阶层的贴切形容一般,这些汉臣老老实实地扮演着主人家妾室的身份。
在老东家威胁到新主人家时,他们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狠辣和与老东家的不共戴天,以向新主人表现自己的忠心。
朝廷中许多汉臣们主张索性直接杀死明使,直接派人去向正盘踞在福建的明军下最后通牒,要求他们限时投降。
这些汉臣们一个个慷慨激昂,表示我大清与郑逆之间绝无媾和空间。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是现实主义者,这些耸人听闻以抬高自己政治资本的行为自然不会影响到他。
他顶着朝堂上诸多臣工的反对,坚持要用和缓的态度对待明郑的使节,当然他实际想的是虚与委蛇,松懈明人的斗志,然后突然出兵袭击,以收一战之功。
这种想法自然不好宣之于口,除了少数几个重臣外,朝野内外都以为康熙皇帝是想要真心求和,引起一片哗然。
这种上层的博弈最后变成了难题压到两个接伴官员头上。
他们接到的指示是不明确的、模棱两可的。
二人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揣摩皇帝的心思,相机行事。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必须迅速探听出明使此来的真实意图,到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