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且先不说——整个军营几千号人,愣是找不出几个不刺儿头的。
就这么发展了几十年,到如今刘荣即立,南军,基本已经不配被称之为‘军’了。
原本五部校尉的编制,也从曾经,每校都超编至两千人,共计万人,变成了如今,只有一部校尉满编一千人,其余四校总共只能凑出不到两千人的境地。
原本可以容纳一万人便只得南军大营,如今却只有不到三千‘山东父老’‘丰沛元从’家的纨绔子弟,自然空出了一大半。
临时征调其中的一半区域,塞进去三千考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算上这三千,本场考举的总报考人数,便已经高达一万四千。
基本已经到顶了。
至于至今都还没抵达长安,要在未来三日陆续赶来的考生,内史属衙也没搞一刀切,而是在长安城东郊的霸上一代,原属于霸上军的霸上营,设了一个‘预备考场’。
如果未来几日,多出来的考生超过五百人,这个考场就将被启用。
若是达不到五百人,则会被安排到长安西城门外,一片属于少府的卸货区,来作为临时考场。
总的来说,时间、地点,都已经安排完成。
唯独考题,在朝中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争执。
最终,刘荣力排众议,亲自定下了三轮科举的考题组成结构,以及难度系数。
第一轮考试,分为文述、算术、自述三个模块。
文述模块,顾名思义,是根据考题给出的内容,做出总结概要性质的叙述。
大概是:考题描述了某一事件的具体经过,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形容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很显然,这是一道扫盲题。
只要认字儿,读得懂题目,且有点语言组织能力,外加能把组织好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道题就不会有问题。
这个模块分两道题,各十五分,共计三十分。
第二个模块:算术,则不必赘述——以基本的加减乘除法,分出十道题,每题三分,共三十分。
最后一个模块,算是首轮科举唯一有点难度,同时也是唯一能体现出考生文学素养差距的题目。
——自述。
分三道题——自我介绍,家庭背景介绍,以及,讲述随便一件往事。
这三道题,前两道各十分,最后一道二十分,模块总分四十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