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不仅给郑童生留卷子,还给郑童生送端砚。
郑童生连忙说这个太贵重,不能要。
孙山看得出郑童生对端砚的喜。
四大名砚,话说哪个读书人不喜欢呢?
孙山笑着说:“夫子,实话告诉你,我还有几块端砚,是同窗送我的,他家就卖端砚的。你拿着,这是我的一点小心意。那些年,多谢你的悉心教导,我才坚定地走科举之路。夫子,谢谢你。”
孙山如此郑重地说谢谢,郑夫子愣了愣,眼眶红红,鼻子酸酸,紧紧地握着端砚。
轻声地说:“既然是你的心意,为师就收下了。”
心里暗赞孙山是个感恩的好学生,这些年对郑氏学堂多加照顾。
自己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好学生。
孙山跟郑童生聊了一会儿,就拎着郑弘文考核。
最后得出结论:没什么进步,比大胖胖还差,在院试这条反复走的路,或许一辈子也走不出来。
孙山想了想说道:“弘文哥,你要不要到府学读一读?或许专心读书,比一边读一遍教书更能进步。”
随着年纪的增大,郑童生实在没太多精力教学生,大多数都是郑弘文上课。
这么一来,郑弘文专心读书的时间更少了。
何况娶妻生子,会更多烦恼。
郑弘文更不能心无旁骛地读书,想再进一步,恐怕难了。
孙山也没办法给郑弘文推荐好的书院,也只有府学那边有关系。
如果郑弘文愿意,还是能去的。
郑弘文愣了愣,随后摇了摇头,苦涩地说:“阿山,要是以前,我肯定去读,现在可不行了。
一来娶妻生子烦事就多,没办法抽身。二来阿爷身体日渐不好,如果我离开,郑氏学堂很难维持。
三来家里虽然能供得起,但总归要花费不少。四来孩子慢慢长大,将来说不定也走读书之路,还不如专心培养好了。”
顿了顿,郑重地说:“阿山,你的心意我领了。时也命也,如今我认命了。”
郑弘文和孙山同批府试,同一批考上童生。
然后就没然后,大家的读书之路越走越远了。
孙山叹了一口气说道:“弘文哥,我明白。无论怎么选择,无愧于心便是了。”
不愉快的话题聊过就不需要聊。
郑弘文继续跟孙山请教问题,有这么一个进士老爷给指教,此时不问更待何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