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严格上来说也不算高升,是平调。
据说唐县令被平调到一个上等县做知县,具体在哪里地方,还没打听出来,得要去漳州府问一问才知道。
而唐县令之所以能被调出去,完全因为他高中。
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主要包括“六条”: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等六项事务,其中学校(即教化)是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唐县令任职内,孙山不仅是黄阳县第一进士,还是漳州府第一进士。
这不唐县令的在教化上遥遥领先一众官员,直接拉爆打满分。
所以唐县令成为漳州府最出色的县令。
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很快地就把自己从黄阳县调离出去,到外省做官了。
孙山听到这个原因,气得吐出,恨不得追上唐君宜,把他暴打一顿。
孙山摇了摇头,不再想唐县令,害怕自己想得走火入魔,真的吐血。
孙伯民见到孙山摇头,以为孙山有意见,问道:“山子,你作甚摇头,是不同意吗?”
孙山肯定不同意,只是等村长和族老说完才提出反对意见。
这么做实在太夸张了,不符合他的做事原则。
孙山赶紧解释:“立碑这事我们村知道就行了,不需要邀请外村人。”
孙山话还未说完,孙三叔立即反对:“山子,只有我们村知道哪成。你高中不仅是孙家村的喜事,更是黄阳县,甚至漳州府的喜事。要不是漳州府太远,我们肯定也把漳州府的大人物请过来。山子啊,你可是漳州府第一进士,邀请整个漳州府的人过来观礼都不为过。”
族老乙对孙三叔的说话高度认同,认真地说:“叔文说得对,漳州府除了我们村的山子,还有谁考上进士呢?只有我们村观礼哪行,必须越多人来观看越好。”
村长竖起大拇指,点了点头说:“山子,这么重要的时刻,必须让更多人见到。漳州府太远不好请,但十里八乡这么近,肯定要请来。好让他们见识一下孙家村进士老爷的风采。”
孙伯民也是这么想的,劝说道:“山子,我知道你这个人喜欢低调,中举那次就算了,这次中进士,肯定要敲锣打鼓,热闹热闹。好不容易有这么高兴的事,必须让所有人知道。”
连一向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孙二叔也说道:“大哥说的对,这么高兴的事必须让大家高兴高兴。我都没见过进士碑,那天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其实孙二叔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