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有钱。
郑译亲自带着黄祥玉来到了杨广的面前一通介绍,黄祥玉恭敬的拜会杨广。
“黄掌柜,你是盐商,做的盐业生意,遍布大江南北,我今日倒是有一个问题向你请教一下。”
“殿下言重了,草民不过一个商贩而已,哪敢指教殿下,殿下若有想问,草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便是。”
说话倒是不卑不亢,没有点头哈腰,也处处遵循礼数,得体。
杨广便问:“黄掌柜的盐在大隋和南陈都有销售,大隋无盐税,南陈征盐税,你觉得孰优孰劣啊。”
忽然开口就是一道送命题,黄祥玉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隋文帝在登基之后就昭告全国,针对盐业无专卖、无盐税,与民修养生息,纵观整个历史,隋朝对于盐的政策都是最宽松的,这对于盐商来说是大好消息。
很多的朝代,盐税要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最高比例达到过半的朝廷财政收入,放弃这一块对于杨坚来说也是艰难的抉择。
北陈现在仍旧征收盐税,而且税款不低,这也使得经常出现北盐南渡的情况,说白了就是走私大肆兴起。
淮扬的盐商很多做的就是这个生意。
现在杨广问黄祥玉的问题就是大隋的盐政好,还是南陈的盐政好,从盐商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大隋的好,你不征税呀,但是杨广的问题显然是从朝廷的角度来问的,怎么回答他黄祥玉心里没底。
仅仅这一个问题,他对于眼前的少年王爷便生不出任何的轻视之心,满是敬畏。
“王爷,草民一个小小的盐商,这问题答不上来。”
直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杨广一笑并未为难什么,而是说:“盐与粮食一样,都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物资,届时国家粮仓内也要有适量的库存,看来还有和黄掌柜多联系的时候。”
黄祥玉忙说:“殿下有用的上的地方尽管吩咐。”
对于盐杨广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现在杨坚基本不管控盐,但是盐这东西,一是赋税大头,国家财政的柱石,二盐政历来不管则乱,一管就死,私盐在这年代也无法完全的管控。
杨坚放任盐业经营,确实有效的将盐价降低,百姓受益,但是受益的其实是大城市的百姓,各大盐商竞争之下盐价自然下跌,但是边关城市,运输困难,盐商就不愿意运输了,到了后价格也极高。
与民修养生息不错,但是盐这一项从古至今多是专营,就算到了近现代也是一样,杨广知道迟早还是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